
“红色家书”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浸透着坚韧与智慧,担负着精神与传承。针灸推拿学院学生党支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系列活动之“读红色家书 书青春华章”,通过诵读纸短情长的英雄先烈家书,感悟鲜明的革命底色,感受革命者的情感和思绪,教化学生党员以务实担当精神接续奋斗。
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针推1704班预备党员李梦琪诵读“这是我给你最后的一封信了—陈觉”。
这是我给你最后的一封信了
云霄我的爱妻:
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,我即日便要处死了,你已有身(孕),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。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,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。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,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。
你也迟早不免于死,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。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,现在则唯愿有鬼。"在天愿为比翼鸟,在地愿为并蒂莲,夫妻恩爱永,世世缔良缘。"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,互相切磋,互相勉励,课余时间闲谈琐事,共话桑麻,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,或旅行或游历,形影相随。及去年返国后,你路过家门而不入,与我一路南下,共同工作。你在事业上、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,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,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,自度必为异国之鬼,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,日夜不离,始得转危为安。那时若死,可说是轻于鸿毛,如今之死,则重于泰山了。
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,其诚是可感的,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。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,尤其是我那慈爱的母亲,我当年是瞒了他(她)出国的。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,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,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去见他(她)老人家一面,到如今已是生死永别了。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,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。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,我也不觉流泪了。云!谁无父母,谁无儿女,谁无情人!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,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。我们虽然是死了,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。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,死又何憾!
此祝健康
并问王同志好觉手书
诵读感悟:
他(她)们是同学,是朋友,是恋人,更是知己,是亲人,是革命伴侣。因志同道合,因共同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而相识、相知、相恋。上有垂垂老矣的父母,下有尚在襁褓的稚儿,他们本对这世间还有着巨大的牵挂,他们本可以在乱世中安居一隅,做这世上最逍遥自在的一对。不理世事,不计生死。孝养父母,养育稚儿。但他们没有,而是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一条充满艰险、曲折的伟大的革命道路。
为了“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”,陈觉、赵云霄选择牺牲自己。国民党威逼利诱,严刑拷打,他们都不为之动摇,铮铮铁骨,誓不叛党。面对死亡,他们不曾恐惧,因为他们是中国共产党。陈觉坚信,在自己牺牲之后,还会有更多的革命志士前仆后继,他的遗志会有更多的同志来完成,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。
难以想象,面对刚出生的女儿,赵云霄同志是如何忍痛赴死。那小小的粉粉嫩嫩的婴儿还没有长大,说出第一句话,叫第一声妈妈。不能陪伴她长大,看她学会走路,学会说话。往后她的人生都将没有妈妈。仅仅思及此,便已让人满眶热泪…
陈觉、赵云霄同志当是我们后世所有年轻人的榜样,我们幸运的生在最好的国家,长在最好的时代,我们有最先进的科学,最发达的经济,最舒适的环境,最优良的政策,更应该努力学习知识,像革命先烈一样,做一个有意义、有贡献的人。共同守护革命先烈为我们换来的中华家。
书信作者:
陈觉,原名陈炳祥,1903年,陈觉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富豪家庭。7岁入私塾读书。1922年,考入醴陵县立中学。1923年秋,与同学蔡申熙、左权等组织进步组织“社会问题研究社”,并任新刊《前进》周刊主编。1924年,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当选为醴陵县学生联合会负责人。曾积极参加与组织县城各界开展反对育婴堂盗卖地产的斗争。1925年春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5年冬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,1927年回国参加革命。1927年9月,赵云霄随陈觉到湖南醴陵参加了秋收起义,不久他们被调回湖南省委机关,组建湘南特委。1928年,由于叛徒告密,他们分别被敌人逮捕。反动当局对他们多次审讯 ,残酷折磨,但他们宁死不屈,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。1928年10月14日,陈觉在长沙牺牲,时年25岁。
赵云霄又名赵凤培,1906年生,河北阜平人,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陈觉、赵云霄作为第一批先进的中国青年,于1925年冬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,在学习期间结为夫妻,1927年一道回国参加革命。1929年3月26日,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,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,牺牲时年仅23岁。